产业网
投融资
大数据
企业界
新势力
计划书
商道经
研究院
棋盘网 · 编辑:
作为中国的重要国际门户,深圳是全球经济最活跃城市之一。深圳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同时是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口,中国大陆第四大航空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被评选为“2015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全市产业配套体系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以及文化产业是这个城市的四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正在迅速崛起。深圳在可持续发展、国际化等方面树立了“深圳质量”乃至“中国质量”新标杆。
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位于珠江口东岸,与香港一水之隔。全市面积1991.64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润、阳光充沛,盛产水果。2015年底全市常住人口1137.89万人。
1980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深圳设立。从此,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先行先试的地区。36年间,从一个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拥有上千万人口,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都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深圳是国家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是这座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逐年提升,去年占GDP比重已升至4.05%,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全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和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各大中城市首位,4G技术、基因测序、超材料、3D显示等领域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沿。近年来,深圳创客队伍不断壮大,数以千计的创客活跃在此。柴火空间、创客工场、矽递科技等创客机构在国内外创客领域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5年3月深圳宣布打造国际创客中心,并于每年6月专门设立国际创客周,为深圳以及全球的创客提供创新环境。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2015年度深圳市外贸累计进出口27516.6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16415.4亿元,连续23年位居内地大中城市首位。2015年新增国际友城和友好交流城市38个,国际友城和友好交流城市达73个。“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给深圳带来了新的机遇。深圳,正在充分发挥其地缘、商缘、人缘优势,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以交通互联、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为重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着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锋城市。
2015年4月,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在深圳正式挂牌启动。深圳正积极落实广东自贸区总体方案,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前海蛇口片区,加快构建与国际对接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建成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世界服务贸易重要基地和国际性枢纽港。
深圳是中国的设计重镇和现代设计的核心城市之一,拥有实力较强的设计企业6000多家,专业设计师6万余人。2008年11月19日,深圳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获得“设计之都”称号。2015年德国IF设计大奖深圳共获取42个奖项,IF产品设计奖深圳获奖35件,深圳获奖件数超过全国总获奖件数的三分之一,居全国首位。
深圳是独具文化魅力的城市。这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善,数量众多、品质一流的文化设施,每年上万场文化展演,让市民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自2003年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战略以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稳健发展。2015年深圳开始全面实施“文化创新发展2020”计划,着力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强市。
深圳是一座生态园林城市。全市总面积近1/2的土地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禁止任何建设项目的开展。是中国首个“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500佳”。
深圳具有浓郁的现代滨海城市特色,是中国南方有名的旅游胜地,被中国政府评为“优秀旅游城市”。
深圳志愿者文化发达,多达10100家社会组织以及110万名注册志愿者,使整个城市都充满着爱心。连续获得中国七星级“慈善城市”称号的深圳,每年都会开展“关爱行动”,保护、关怀弱势群体。深圳因此被誉为“没有冬天的城市”。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深圳,将始终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不动摇,瞄准国际一流,构建全面覆盖经济、社会、文化、城市、生态等各领域的大质量大标准体系,以更高的标准提质量、创品牌、树信誉、拓市场,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发展迈向高端水平,打造一个孕育梦想并成就梦想的美丽深圳。
深圳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国际门户,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精彩缩影。
地理位置 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毗邻香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o46’至114o37’,北纬22o27’至22o52’。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连;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
自然资源 全市面积1991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河流共有310条,分属9大流域。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水库168座,总库容7.76亿立方米,其中深圳水库总库容4496万立方米,是香港和深圳居民的重要水源地。深圳海洋水域总面积1145平方公里,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和植被。深圳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境内海岸线总长283公里,拥有大梅沙、小梅沙、西冲、桔钓沙等知名沙滩,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深圳湾红树林、梧桐山郊野公园、内伶仃岛等自然生态保护区。
城市简史 “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深圳又称鹏城。1979年中央和广东省决定成立深圳市。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市设置经济特区。深圳的经济特区发展史虽只有30多年,却拥有着67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土著居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1700多年的郡县史、600多年的南头城史、大鹏城史和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
行政区划 深圳是中国广东省省辖市,国家副省级计划单列市。深圳下辖6个行政区和4个新区: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盐田区、宝安区、龙岗区、光明新区、坪山新区、龙华新区、大鹏新区。自2010年7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延伸到全市。
人口构成 深圳自南宋末年已陆续有移民落脚,建市后人口增长迅速。截至2015年末,常住人口1137.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0万人,增长5.6%,其中户籍人口354.99万人。
移民文化 作为改革开放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加之独特的地缘和人文环境,造就了深圳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是最适宜海内外英才创业拓展的活力之都。近年来,深圳相继被评选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城市”。
语言文字 深圳以普通话为主流语言。不少公共服务机构、专业人士和工商业界人士都能用英语提供服务,大多数青少年能讲英语、粤语。全市正在开展“深圳市民讲外语”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外语活动,以提高公共服务的外语普及率,提高市民的外语应用能力。
气候 深圳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润宜人,降水丰富。常年平均气温22.4℃,无霜期为355天,平均年降雨量1933.3毫米,日照时长2120.5小时。
市树、市花 深圳的市树为荔枝和红树。深圳的市花为簕杜鹃。
城市发展定位 中国政府发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深圳定位为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
深圳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在2016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榜单上深圳位居第一。
经济增长
2015年,深圳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据初步核算,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7502.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8.9%。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17.84亿元,增长2.0%。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4425.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连续二十三年居全国内地城市首位。
经济规模
深圳经济总量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省份,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2015年城市综合竞争力榜单上深圳首次超越香港,位居第一。
财政收入
2015年,全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27.06亿元,增长30.9%;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519.95亿元,增长62.5%。
经济地位
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前沿,是连接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纽带和桥梁,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外贸出口、海洋运输、创意文化等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深圳在中国的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肩负着试验和示范的重要使命。
深圳充分发挥地缘、商缘、人缘优势,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以交通互联、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为重点,着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努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战略枢纽作用。
经贸往来
深圳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有着先天优势。深圳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良好的经贸往来,2015年深圳出台实施方案,支持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建设,一批项目列入国家重大项目库,完成承包工程84.9亿美元,增长94%,实际对外投资增长272%。
湾区经济
深圳将加快发展湾区经济,以新的经济形态,促进经济全面提质增效升级。统筹区位资源优势,构建以前海湾、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为重点的经济走廊,加快提升深圳湾区经济优势,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自贸区建设和前海开发开放
深圳将落实广东自贸区总体方案,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前海蛇口片区,加快构建与国际对接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建成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服务贸易重要基地和国际性枢纽港。深化深港合作,推进前海开发开放大提速,集聚发展高端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促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到2020年前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左右,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
信息丝绸之路
信息基础设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信息丝绸之路将为深圳信息产业发展开辟新空间、拓展新市场、创造新机遇。深圳是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年产值突破万亿,是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通信设备、平板显示、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电子元器件、家用视听和软件的研发、生产、出口基地。深圳互联网产业发达,2015年深圳互联网产业增长19.1%,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7万亿元。互联网金融全国领先,网贷平台的数量领跑全国。深圳仅从事互联网的主体就超过90,000多家,拥有一大批国际一流的互联网品牌企业,其中腾讯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
深圳水陆空铁口岸俱全,是中国拥有口岸数量最多、出入境人员最多、车流量最大的口岸城市。
深圳口岸
深圳口岸是全国最繁忙的口岸之一,拥有经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15个,其中包括中国客流量最大的旅客出入境陆路口岸——罗湖口岸,24小时通关的皇岗口岸,以及我国首个内地与香港无缝接驳的地铁口岸——福田口岸,唯一“一地两检”的陆路口岸——深圳湾口岸。2015年经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2.39亿人次,日均65.4万人次;出入境车辆1550万辆次,日均4.25万辆次。
深圳海关
深圳海关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领导,业务管辖区域包括深圳市及惠州市。深圳海关是全国任务最繁重的海关之一,为企业提供“24小时预约通关”等个性化服务。
港口航运
深圳港拥有各类泊位159个,集装箱专用泊位42个,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255条,外贸驳船航线46条,海铁联运班列16条,国际友好港19个。2015年,集装箱吞吐量242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三。
民用航空
深圳机场共有客运航空公司42家(深航、南航深圳分公司、海航深圳分公司、东海等基地航空公司4家),全货机公司11家,开通客运航线157条,货运航线36条,通航国家和地区14个、城市123个。2015年,深圳机场实现24小时通关,机场旅客吞吐量达397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突破100万吨,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四。
铁路运输
深圳是华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厦深铁路和广深港客运专线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四纵四横”快速铁路通道中杭福深客运专线和京港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厦深铁路已于2013年底建成通车,广深港客运专线(深圳北站以北段)已于2011年开通运营;深圳北站、深圳东站、坪山站、福田站枢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深圳已成为华南至全国重要的铁路客运枢纽。
公路运输
深圳公路交通发达,可通过高等级公路网方便地到达珠三角各城市。截至2015年底,我市共有道路客运企业88家,班车企业35家,包车企业73家,20家企业兼营班车和包车。深圳始发的长途客运班线覆盖省内各市县,辐射20多个省、市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随着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和高速公路联网的实现,深圳作为国家级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地铁交通
截止2016年7月,我市地铁线网共有6条线路,长229公里,运营车辆超200列,在建线路总长近200公里。2015年全年累计运输乘客11.2亿人次,日均客流量为307.4万人次,较2015年同期增长8.2%,单日最高客运量突破347万人次。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交客运量比重已上升至31.3%。
城市公交
截止2015年底,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1000万人次(包括常规公交、地铁、出租车),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56.1%,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94.96%。全市共拥有公交车辆15120辆,常规公交营运线路条数903条,运营里程约9.65亿公里。公交行业累计推广应用各类新能源汽车9085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6650辆、纯电动出租车2435辆。
深圳外贸出口总额连续23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截至2015年底,在深圳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196家。
进出口贸易
2015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值达4425.5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11.2%,占广东省的43.3%。其中出口总额2640.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额的11.6%,占全省的41%。进口总值1784.7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10.6%,占广东省出口总值的47%。出口规模连续23年居全国内地城市首位。
利用外资
2015年,我市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359个,同比增长34.9%;吸收合同外资256亿美元,同比增长134.9%;实际使用外资65亿美元,同比增长11.9%。吸收合同外资、实际使用外资均创历史新高。
对外投资
2015年,我市企业经核准备案,在境外直接投资设立机构1030家,中方投资协议额165.7亿美元,同比增长214.7%。实际直接投资额51.3亿美元,同比增长28.9%。
高新科技
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产品产值
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7万亿元,同比增长11.16%。
科技研发投入
2015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05%。
科研实力
2015年,深圳市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PCT国际专利受理量1.33万件,占全国的46.9%,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全市已获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5524家。4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新能源汽车、3D显示、无人机等领域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沿。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区(简称“深圳高新区”)是1996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2015年,深圳高新区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势头,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985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444家,上市企业84家,形成了在国际、国内具有相当竞争力、较为完整高新技术产业链。
虚拟大学园
深圳虚拟大学园创立于1999年,是我国第一个集成国内外院校资源、按照一园多校、市校共建模式建设的创新型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已引进57所海内外著名院校,累计培训各类人员24万人,培养博士后158名,拥有孔雀团队8个。
高交会
由国家商务部、科技部、信产部、发改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从1999年起每年秋季在深圳举办,第十八届高交会将于2016年11月举行。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致力于公益性研究的新型科研机构。研究院建立了世界领先的大规模测序、生物信息、基因检测、农业基因组、蛋白组等技术平台和大型数据处理超级计算中心,并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队伍。华大基因名列全球产业机构合作排名首位,在《自然》和《科学》的发表指数中排名全国第三。(网址:HTTP://WWW.GENOMICS.CN/)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先进院”)是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市政府、香港中文大学于2006年在深圳共同组建。先进院目前已稳定为近2000人的科技团队,深圳市高层次人才数量位居全市第一。2015年,先进院专利申请量达651件,其中PCT专利68件,国外专利7件,申请数量继续名列中科院前三;育成企业总计逾300家,持股逾140家(产值过亿企业6家),其中5家拟在新三板或创业板上市。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创立于2010年,是一家从事源头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的国际化新型创新机构,涉及航空航天、新型空间服务、智能装备、智慧城市、新型无线通信等产业。光启还组织制定了全球第一份超材料领域的国家标准《电磁超材料术语》。截至2015年底,累计申请专利超过3000件,其中,超材料领域的专利占该领域总申请量的85%。
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云计算中心)总投资12.3亿元,是深圳市建市以来投入最大的科技基础设施。主机系统曙光6000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271万亿次,排名世界第二。中心自2011年11月投入运行以来,承担各种大规模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任务,同时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为社会提供云计算服务。
深港创新圈
在“一国两制”方针下,以深圳、香港两地为核心,通过优势互补、创新资源的集聚整合,共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集群体系,其发展目标是成为全球区域创新中心。2007年,深港两地共同设立“深港创新圈”科技合作联合资助计划。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截至2015年底,深圳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5.3万人,累计引进归国留学人员超6万人。2015年“孔雀计划”共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588人,累计引进1364人。截至2015年底,深圳市技能人才发展到28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9万人。